betway必威
教学动态

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080406

一、专业简介

我校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依托的材料学学科,1996年获国务院学位办批准材料学硕士学位授权;2003年获国务院学位办批准材料学博士学位授予权;2005年获批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006年获山东省“十一五”重点学科;2007年获批国家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2011年获批国家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2011年获批山东省“十二五”重点强化建设学科。

本专业现有教师20人,其中“长江学者”1人,“泰山学者”1人,“德国洪堡学者”1人,其中正副教授10人,博士生导师4人,硕士生导师6人,必威betway手机官网特聘教授及卓越人才多人,均拥有博士学位,且多人具有海外经历,组成了一支学历层次高、年富力强、结构合理的教学科研队伍。现以光电信息材料、新能源材料、生物医用材料、海洋纤维新材料、多功能杂化材料、超细和介孔材料为主要办学特色。专业以无机材料科学和工程为知识结构的两大支撑点,并将两者有机结合在一起。培养具备无机非金属材料及其复合材料科学与工程方面的知识,能在材料结构研究与分析、材料的制备、成型与加工等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工艺和设备设计、生产及经营管理,并力求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具有创新精神、求实作风、环保意识,较强的应变能力和团队精神,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修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备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人文社会科学基础、无机非金属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实验技能的综合型人才。毕业生应具备高度社会责任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道德修养,富有创新精神、团队精神、国际视野和管理能力,了解非金属材料科学与工程发展动态,掌握无机新材料工程设计、工艺实验、科学研究的技术方法,适宜在新能源、光电信息、生物、医药、环保、国防军工、航天航空、海洋环境、化工等领域从事相关的产品的生产、设计、研究及教学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三、培养要求

本专业要求学生掌握相关的自然科学、工程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通过实践环节(包括基础与专业实践、工程实践、计算机应用、科研实践等)掌握无机非金属材料领域的基本技能,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人文社科、法律法规和责任道德的素质修养。

1.工程知识:能够将数学、科学、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用于解决无机非金属材料相关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

2.问题分析:能够运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并通过文献研究的方法,分析复杂工程问题,并得出实证性的结论;

3.设计/开发解决方案:在适当考虑公共健康与安全、法律、文化、社会以及环境等因素的前提下,能够针对复杂的工程问题设计解决方案;

4.研究:能够运用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基础知识和无机非金属材料与工程的专业知识对工程问题进行研究,包括实验的设计、数据的分析,信息的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5.使用现代工具:选择、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和工程工具以及其它资源获取相关信息,针对复杂工程问题进行预测和模拟,并了解其局限性;

6.工程与社会:能够基于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相关的背景知识,通过理性思考来评价社会、健康、安全、法律和文化等问题,并承担相应的责任;

7.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能够在当今社会和环境的大背景下,理解和评价无机非金属材料相关专业工程实践对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8.职业道德:具有较强的人文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并在工程实践中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相应的责任;

9.个人和团队:能够在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承担个体、团队成员或领导者的角色;

10.沟通:能够在复杂工程实践过程中,与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包括撰写报告和设计文本、陈述发言、接受并回应指令;并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能够在多元文化背景下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

11.项目管理:认识和理解工程管理原理、经济决策,并将之应用于学科交叉的工程实践中进行项目管理;

12.终身学习:具有较强的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并具备相应的知识积累的能力。

四、主干学科与课程设置

1.主干学科

材料科学与工程。

2.专业核心课程

无机材料物理化学、无机非金属材料学、材料结构与性能、材料研究方法与测试、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材料热工基础、无机材料工艺原理。

3.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

计算机应用与实践、大学物理实验、基础化学实验、无机化学实验、物理化学实验、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综合实验、材料制备与性能测试实验、认识实习、课程设计、毕业实习、毕业论文。

4.各环节学时学分比例

 

各环节学时学分安排表

类别

类型

学时(含理论和实验实践)

学分(含理论和实验实践)

占总学分比例%

必修课

通识教育必修课

600+3

36

20.0

大类专业必修课

736

40.5

22.5

专业基础课

304

14.5

8.1

专业核心课

416

24

13.3

集中实践

36

31

17.2

必修课合计

2056学时+39

146

81.1

选修课

通识教育选修课

966/644

修读学分10

5.6

实践/多元课程

开设816学时+4

修读学分24/开设学分51

13.3

选修课合计

开设976学时+4

修读学分34

18.9%

毕业学分要求总合计180

 

实验实践课学时学分安排表

类别

类型

学时

学时合计

学分

学分合计

必修

选修

必修

选修

实验实践课

独立实验课(含体育)

480

0

480

15

0

15

非独立课内实验

128

0

128

4

0

4

集中实践(含军训1周和社会实践4周)

39

4

43

34

1

35

实验实践课总计

608学时+39

4

608学时+43

53,占总学分29.4%

1学分

54,占总学分30%

 

集中实践教学环节安排表

集中实践教学

学分

学期安排()

S1

1

2

S2

3

4

S3

5

6

S4

7

8

军事理论与训练

1

1

 

 

 

 

 

 

 

 

 

 

 

创新创业类

2

 

 

 

2

 

 

 

 

 

 

 

 

材料学导论

1

 

 

 

1周

 

 

 

 

 

 

 

 

无机非金属材料与环境安全

1

 

 

 

1

 

 

 

 

 

 

 

 

无机非科技论文写作

2

 

 

 

 

 

 

4周

 

 

 

 

 

认识实习

1

 

 

 

 

 

 

 

 

 

1周

 

 

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综合实验

3

 

 

 

 

 

 

 

 

 

3周

 

 

课程设计

4

 

 

 

 

 

 

 

 

 

 

4周

 

科学研究训练

2

 

 

 

 

 

 

 

 

 

 

 

2周

工程基本制造技能训练

3

 

 

 

 

 

 

 

 

 

 

3周

 

毕业实习

2

 

 

 

 

 

 

 

 

 

 

2周

 

毕业设计(论文)

12

 

 

 

 

 

 

 

 

 

 

 

15周

社会实践

1

至少四周分散进行

合计

35

1

 

 

4

 

 

4

 

 

4

9

17

5.课程与培养要求的对应关系矩阵详见附件1。

6.课程地图详见附件2。

五、修读要求

1.修业年限:基本修业年限为4年,可在3至8年内完成学业。

2.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3.毕业标准与要求

(1)毕业最低学分要求180学分。其中必修课146学分,专业选修课24学分,通识选修课10学分。集中实践教学环节35学分。

(2)计算机操作技能、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背诵、应用文写作实行达标制,学生可通过自学或选修相应的通识教育选课程后,参加学校达标测试,达标通过后后方可毕业。

(3)学生通过自学、课外辅导等形式提高普通话水平,普通话水平测试不低于二级乙等方可毕业。

六、指导性教学计划进程安排表

详见附件3。

七、辅修第二专业和双学位的要求

详见附件4。

修读指导建议

1.大学英语课程采用分级分类设置,根据新生入学英语测试成绩选择不同级别进行修读,修读起点不低于大学英语,修满9学分。

2.大学体育为全校本科生的必修课程,需修满4学分,建议前4个学期每学期修读1学分,具体修读项目参见当学期选课列表。

3.通识教育选修课程,包括核心课程和普通课程,学生至少修读10学分,其中核心课程至少修读6学分。核心课程设置经典研读与文化传承、哲学智慧与批判性思维、文明对话与国际视野、科学精神与科技前沿、生态文明与生命关怀、社会研究与当代中国、艺术实践与审美体验7个模块,学生至少选修3个模块且每个模块至少修读2学分。本专业建议修读经典研读与文化传承、科学精神与科技前沿、社会研究与当代中国模块。普通课程中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是本专业的必需知识储备,学生必须选修。

4.多元/实践课程至少修读24学分,可在本专业专业选修课和同一学科门类下其他专业的专业课中选择修读。多元/实践模块至少要取得“社会实践”1学分,通过在校期间参加累计不少于4周的社会实践活动获得;学生在校期间参加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学科竞赛、专业资格等级考试、发表论文或作品、科学研究、发明创造、学术交流等活动所取得的成果,按学校有关管理规定,经学院认定后作为创新实践学分,纳入多元/实践模块,最多认定2学分。